
品牌值降低 加大打假
來源:中國經營報 發(fā)布時間:2016-01-19 01:38:00 瀏覽:1305
近日,LV將三家自2011年到2014年間在淘寶上銷售假冒LV商品的店家告上了法院,要求被告賠償25萬元經濟損失。
事實上,自LV進入中國以來,仿冒商品就一直困擾著品牌的發(fā)展,制假售假者往往是小攤販、小作坊,較為分散,打假難度高,而包括LV及LVMH集團在內的奢侈品公司采取的策略都是劍指平臺而非單個商戶,如北京的秀水市場等,但這一次,LV將目標轉向了制假售假個體。
點評:假貨問題令國際奢侈品公司頗為頭疼。盡管每年奢侈品公司在商標保護方面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,但效果差強人意。業(yè)內人士曾透露,早些年品牌方對于假貨問題采取的是“睜一只眼閉一只眼”的態(tài)度,畢竟一定數(shù)量的假貨對于提振品牌的能見度有一定的幫助,但當假貨數(shù)量大到影響了店面的正常銷售,對品牌影響力造成重大損失時,品牌方不得不加大打假力度,但為時已晚。
打假的難點不僅在于制假售假者分散,鑒定產品真假一定程度上超過了古董,很多高仿產品甚至蒙過了店員的眼睛。近些年,以皮具為主,在國內及國際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制假產業(yè)鏈,相比于IT等高科技產品,皮具的技術含量相對較低,熟練工人很容易按成品縫制出一款一模一樣的假包,而品牌方無法將圖紙、工藝要求等信息公布于眾。
對于像LV這樣的企業(yè)而言,加大打假及商標知識產權保護力度,不僅需要在末端加強品牌及產品的保護,更需要以更加嚴格的流程控制上游原材料生產及整個供應鏈管控,同時推進產品全程可追溯系統(tǒng),使產品信息更加透明化。
文章標簽: 品牌